“中国建造” 品牌宣传
工程建设行业的品牌建设在习近平总书记“三个转变”精神指引下,呈现出强劲发展的良好势头,取得了明显成效。“中国建造”已经成为一张名扬海内外的靓丽名片。

坚持首善标准 发扬创新精神

打造“中国建造”卓越企业 树立首都国企品牌标杆

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“北京市政路桥”)是以市政公路基础设施建设、养护与运营管理为主业的北京市属国企,前身是北京市市政工程局和北京市公路局,最早可追溯到成立于建国前夕的北平市建设局,有七十多年的发展历史。作为服务首都城市建设和安全运行、承担中央重大活动保障任务的骨干力量,先后承建了国内外城市道路和公路主干线1万多公里,桥梁1000多座,地铁车站50余座,地铁里程近200公里,自来水厂、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大型场站工程60余座,铺设综合管线2.3万余公里。作为政府局,建设了北京市二环、三环路城市环线及三环以内全部城市道路,建设了“神州第一街” ——长安街、北京市第一条煤气管线、北京市第一座城市立交桥、北京市第一座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,参与建设了国内第一条地铁——北京地铁1号线,多次承担了天安门广场改扩建任务。新时期以来,作为最早拥有公路、市政双特级的企业之一,承建了北京市四至六环各条环线公路,参建了各条地铁线路,继续创造了多项“首例”,承建了亚洲最大的供水厂、亚洲首条直径6米盾构法热力隧道、国内结构断面最大、综合功能最强的地下综合管廊和建时最大的污水处理厂。近年来,北京市政路桥发扬历史积淀、突出科技创新,运用“顶推换梁”技术用43小时完成北京三元桥1350吨桥梁整体换梁大修,向世界展示了“中国建造”的速度和质量;建造了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七层立交—黔春大道立交,得到人民日报头版刊载;承建了市域轨道线路典范项目—北京轨道交通大兴国际机场线,首次从结构、车辆、供电、信号、通信系统进行融合创新,被习近平总书记赞为“大国工匠风范”。

经过七十多年改革创新,北京市政路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科研设计、工程建设、绿色建材、养护运维、资源开发五大发展板块,重点业务领域涉及市政工程、轨道交通、公路工程、桥梁工程、绿化工程、综合管线、自来水厂、污水处理厂、垃圾处理场等十数个产业,经营地域从首都放射全国、涉足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,是名副其实的国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领跑者。北京市政路桥十分珍视自身的辉煌历史和品牌形象,坚持以提升工程品质、彰显国企担当“铸品牌”,以全产业前沿科技研发、引领行业发展“强品牌”,以弘扬传统优秀文化、推动文化传承发展“树品牌”,守正创新固首善,传承发展谱新篇,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理念和品牌价值。

一、主要做法和思路

(一)保质量就是保发展,强质量就是强担当

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,是企业赢得市场、树立企业信誉和形象的重要保证。特别是北京市政路桥,为首都建设优质精品工程、提供周到细致服务即是立身之本、发展之基,更是践行使命担当的题中应有之意。北京市政路桥始终把强化质量管理作为企业常抓不懈的永恒主题,牢固树立“质量第一”意识,强调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性作用,不断规范质量管理行为,努力提升质量管理水平,持续进行质量标准化,依托智能建造、精益建造不断推进精细化。

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化,形成了以总部为管理主体、各单位为责任主体、工程项目为实施主体的的责任体系。推动质量管理标准化、精细化,及时总结出台质量管理标准化手册,规范质量策划、过程实施、检查与改进等全过程质量管理活动,加强智能建造、精益建造,实现数字化技术在可视化交底、方案模拟验证、工程施工预控管理等方面的深度应用。推进质量管理优质化,明确百分百创优目标,强化激励奖励,加大国家级质量奖创建力度,一大批代表性项目实现社会效益、经济效益双丰收。

(二)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

科技是第一生产力,是推动发展、提升价值的根本动力。北京市政路桥产业多元、领域广泛,特别需要通过全产业共同创新提升产业价值、彰显综合实力、强化品牌影响。北京市政路桥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,发扬首善标准,坚持“政、产、学、研、用”结合,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和成果转化,实现产业链、价值链、创新链贯通发展。

构建适合企业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。突出创新体系的长期性、稳定性,形成了以技术委员会为决策层、总部为管理层、各项目部为执行层多专业创新体系;建立实施首席技术专家机制,着力打造一批领军技术团队;充分利用自身市政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授予资格,不断培养科研高端人才。

打造全产业创新平台。充分发挥北京市政研究院基础研究作用,组建道路工程、桥隧工程、地下工程、市政环境工程、绿色建材及信息化技术6个专业技术委员会,协同推进全产业、各领域创新。

建设各具特色的创新链。坚持规划引领,认真谋划科技创新规划,围绕主责主业,布局全产业科研重点方向。聚焦工程建设主业,统筹推进工程设计、建材生产、设施养护全产业创新,把数字化信息化贯穿其中,形成环环相扣、互为支撑、各具特色的创新链。聚焦复杂地质条件下盾构施工,首创多项技术成果并建立了盾构维修基地;聚焦提升道路品质、消除道路病害,研发多种特种沥青及沥青混合料;聚焦市政基础设施结构特性和施工特点,研发应用抗裂水泥混凝土、厂拌免振免蒸养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、高性能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等先进材料;聚焦重大政治活动保障,研发应用瞬变电磁地质雷达,大幅提升探测深度;聚焦超大型城市管理养护课题,研发了北京市道路数字化设计平台,建立了基于大数据的北京基础设施道路桥梁智能养护体系;聚焦工程建设绿色化、无害化,推进建筑垃圾绿色应用研究和建筑装配式技术研究,孵化两家专业化公司,保持了工程建设绿色转型和技术转化先行者、排头兵姿态。

(三)推动品牌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

北京市政路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,在建国初期就形成了“为生产服务、为劳动人民服务、为中央服务”文化建设方针,养成了“团结实干、拼搏奉献、说到做到”理念,打造了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斗的“铁军”文化,塑造了“北京市政路桥”品牌。新时期以来,北京市政路桥以“打造成国内一流的基础设施建设、养护与运营管理综合服务商”为愿景,秉承一贯的价值理念,坚持“劳模文化”“铁军文化”“工匠文化”,坚持质量过硬、创新领先、品牌卓著,不断加大选优树先力度,着力创新品牌塑造平台,积极营造改革创新氛围,涵养了“合和共进、不断超越”的企业精神,凝聚了新时期“精诚铸品牌、和谐促发展”的品牌文化,形成了新时期“以人为本、重德惜才”、“科学决策、贵在执行”、“集中优势、持续发展”等发展理念。

在新时期文化感召下,“北京市政路桥人”团结奋进、传承创新、勇于争先、笃定前行,涌现出以柳浩、高玉爱为代表的全国劳模,以孔恒、王贯明为代表的“北京突出贡献科学人才”,以高学佳为代表的青年“技术能手”,以郭飞为代表“应急先锋”等大批优秀人物,他们在守护首都安全、寻求科研突破、抢建应急工程、支援灾区重建、保障重大活动中做出了突出贡献,凝聚起新时期科研攻坚精神、道班服务精神、援建抗争精神、保障服务精神,谱写了北京市政路桥人的精神谱系,成为北京市政路桥品牌文化最具影响力和说服力的形象代言。

在先进人物引领下,“北京市政路桥”品牌形象不断弘扬发展,在首都城市建设、副中心建设和国庆庆典、“双奥”、阅兵等历次重大活动保障中出色完成任务,成为首都建设和服务最可依赖的力量。同时品牌美誉享誉全国,在江苏、贵州、福建、山西、辽宁、浙江、安徽、河北、河南、广东、广西等省,承担了贵阳黔春大道、太原五一大街、沈阳地铁、绍兴地铁、保定深圳科技园等一批标志性项目,品牌传播不断拓展。

二、取得的成效

(一)各项工程建设和服务保障任务圆满完成,品牌影响不断提升。

出色完成建国70周年大庆、建党一百周年保障等重大活动保障任务,完成人民大会堂广场改造、北京中轴线改造、长安街方块更新等一系列政治保障工程,首都国企职责担当使命发达。助力北京“双奥之城”建设,圆满完成地铁冬奥支线等多项冬奥会配套项目,受到业主单位赞扬。奋力为首都“四个中心”建设再立新功,攻克大批技术难关,出色完成一批重点工程,南水北调亦庄水厂按期通水,地铁17号线如期通车,环球影城京哈高速立交按期交付。对接国家战略,如期完成雄安昝岗水厂、南京横江大道、绍兴地铁等一批全国重点项目,为各地中心城市建设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。

(二)科技质量成果丰硕,品牌价值不断彰显。

“十三五”期间,科技研发硕果累累,积淀形成城市道路桥梁快速建造综合应用技术、复杂地质情况盾构施工关键技术、城市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关键技术、大型复杂工艺给水污水再生水场站建造综合技术、绿色节能特种沥青和高性能水泥混凝土设计生产施工综合应用技术、地下工程监测设备研发及应用综合技术、道路疏松病害定量快速探测及实时诊断核心技术、基于“互联网+技术”的城市基础设施健康监测和养护运营等核心技术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获得省部级科技奖16项;专利近600项;主参编国家、行业及地方标准近70项;获得国家级质量奖20项,其中詹天佑奖1项,国家优质工程奖5项,全国金杯示范工程4项,中国钢结构金奖10项;省部级质量奖200余项。

(三)科技转化深入实施,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。

创新投入不断加大,创新意识明显增强,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显著发挥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科技研发投入年均增幅24.8%,直接投入近亿元科研经费用于自立项研发,同时获得外部科研立项经费达1.2亿。装配式建筑综合应用技术、固废资源化生产与应用等核心新技术实现转化应用,形成规模产能。数字养护技术走出北京,在全国多地成功应用。地下施工技术、检测监测技术得到众多城市采用,拓展了发展空间。

(四)行业地位得到巩固,行业影响不断扩大。

北京市政路桥技术储备丰厚,积极贡献行业发展。作为行业引领者,长期担任中国市政工程协会副理事长单位,和多个协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,是北京市政协会发起和主办单位,是国家强制标准《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》的参编单位,是国家城市道路、桥梁施工和养护行业标准的主编单位,承担着交通部“公路交通节能与环保技术及装备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”、北京市科委“北京市政路桥绿色建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”、“地下工程建设预报预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”主体研究任务。具有独立的市政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能力和学位授予资格,拥有省市级检测中心和综合甲级检测资质、司法鉴定资质。

三、总结与展望

品牌建设是市政路桥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,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是企业的信誉,是企业的无形资产。北京市政路桥作为首都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排头兵,自觉站在“国之大者”高度,坚持首善标准,瞄准国内一流,加快打造基础设施建设全产业链创新高地,率先建成基础设施服务领域科技创新中心,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战略支撑。

聚焦主业加强科技创新构筑核心竞争优势。围绕提质增效和产业升级,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,更加注重科技成果转化,更加注重企业科技综合实力提升,促进科技资源整合利用,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。加强科研平台提升、领军人才培养和人才梯队建设,围绕核心技术落实创新主体责任,加强科研体系协同创新。推进项目的绿色建造、精益建造、智能建造,全面推进科技发展规划各项任务,彰显北京市政路桥品牌科技实力。

强化标准化管理。加强技术质量培训力度,加大薄弱环节质量监督力度,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规范标准要求。制定工程创优工作计划,重点创建国家级质量大奖,力争多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,强化北京市政路桥特色品牌建设。

持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、品牌建设。企业文化、品牌建设是企业的灵魂,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。凝聚核心文化,光大品牌形象,坚持守正创新,传承企业优良文化传统,加强新形势下文化融合、文化创新,提高企业文化影响力、品牌影响力。